MENU

传媒扫描

【中国之声】我国破解玉米单产提升瓶颈 亩产有望提升百公斤以上

发布时间: 2023-09-19 浏览量:
【字体:

玉米,不仅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也是链条最长和增值效益最高的谷物。2004年到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历史罕见的12连增,玉米的贡献占六成左右,可以说是头号功臣。然而,多年来,我国玉米单产水平没能实现大幅度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创建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河南省漯河市进行示范种植。9月13日,该技术在漯河进行现场观摩交流会。据测产显示,新技术种植出的玉米目前平均每亩增产100—200公斤。玉米种植新技术该怎么种?能否全国推广,将我国玉米产量提升一个台阶?

单产难以提升 制约我国玉米产量的一大瓶颈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保障玉米生产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提高玉米单产,是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重要途径。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表示,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主要靠玉米,大头在玉米,潜力在玉米。他说,现在我国每年的玉米消费量为2.9亿吨左右,产需缺口3000万吨左右。我国玉米单产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与世界亩产相当,但是与发达国家低了将近300公斤。

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大幅提高单产

如何提高玉米单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带领团队创建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增加玉米种植密度。

李少昆:我们对全国做了一个联合的生态实验,只要增密各地都能增产,全国的话增加1000株,增加5.6%的产量。如果是配套密植技术,增产的幅度会更大。

然而,提高种植密度操作起来没有那么简单。种得过密,容易出现倒伏,出现空秆小穗,同时更费水费肥招虫。李少昆团队要解决的就是增加种植密度的同时不出现这些问题。团队在我国玉米第一大省河南省的漯河市舞阳县的示范田进行试验种植。从2019年开始,李少昆研究团队就在该地区开展水肥精准、品种筛选试验。

0919b.jpeg

李少昆在河南漯河的示范田向前来观摩的人员讲解新技术  (中国农科院 供图)

9月13日,记者来到种植大户王朝锁的一块示范田。今年,他的近300亩地采用了李少昆的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记者看到,连片的玉米密密麻麻,整齐有序,行距只够一人侧身挤入。一眼望去,每株玉米穗位高度、大小整齐划一,没有空秆,叶子翠绿,不见虫斑。

0919-1.png

王朝锁示范田里的玉米  (牛静 拍摄)

李少昆告诉记者,这块示范田里的玉米种植将原本的亩均4200株的密度提高到6500株。去年的产量为500多公斤,据专家12号初步测算,今年产量预计达1085公斤。农民最担心的倒伏空秆问题不但没有出现,玉米品质还有所提升。

李少昆表示,主要用了5项技术。首先是耐密品种筛选,第二的话是化控,所有的玉米你看化控以后基部结节都缩短了,穗位低了,抗倒了。第三的话水肥分次施用,原来我们生产中都是播种的时候一次性施肥,前期长得太快,玉米容易倒,后期又早衰。现在分次,分了4次,用滴灌很容易操作。病虫害的防控采取一喷多防的方式,延迟病害的发生,使茎腐病不要发生。再加上一个耕层构建。玉米收完以后秸秆粉碎以后翻下去,改变了以往的旋耕耕层浅的问题。

0919-2.png

新技术种植的玉米颗粒饱满健康 (牛静 拍摄)

新技术将在黄淮海地区大范围推广

据了解,河南省漯河市采取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种植模式的种植玉米面积已由2021年的1万多亩扩展到今年的20多万亩。当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这项新技术使玉米单产可增加150~400公斤/亩,节水40%,节省人工70%以上;化肥利用效率增加30%以上。以每亩增产200公斤、玉米价格2.2元/公斤来算,每亩生产经营成本减少70元,亩收益增加500元以上。

李少昆表示,在这个区域,根据研究我们现在推荐的适合生产推广的密度是5500~6500株。产量的目标目前定的就是900~1000公斤。我们希望在黄淮海区域能够打造一个“漯河模式”,能够全面地推广。所以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大幅度的增密,但是要构建一个抗倒、整齐度高、抗逆防早衰的群体。

0919-3.jpeg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中原研究中心三方签订《河南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推广合作协议》 (中国农科院 供图)

9月13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中原研究中心三方签订协议,助推该技术在河南全省范围推广应用,为该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的大范围推广提供示范和样板,预期将为黄淮海夏玉米平均每亩增产100—200公斤。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透露,明年将扩大该技术实施试点范围。

吕修涛: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为抓手,持续地推进玉米单产水平的提升。今年是第一年,总体来看,开局起步还是非常顺利的。那么明年可能单产提升工程要扩大实施试点的范围。各个地方也希望能够早做准备,能够率先来观摩学习技术,能够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储备,能够对一些种植大户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了解这个技术。希望我们进一步深化合作,攻坚克难,推动玉米大面积大量提升工作尽快见效,助力粮食产能尽快迈上新台阶。

监制|樊新征

记者|朱敏 任磊萍 王宏伟 牛静

编辑|章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