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共同举办“嘉禾优系列”高产优质国审籼粳杂交稻生产技术观摩交流会。会议旨在通过科技引领与创新驱动,推动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助力水稻单产提升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处长郑晓杰,中国水稻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高士军,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主任、农田灌溉研究所副所长顿宝庆,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钟思志,固始县副县长夏明刚等出席。
固始县作为河南省第一水稻生产大县,水稻种植面积长期稳定在180万亩以上,是“中原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固始县胡族铺镇小河桥村“嘉禾优5号”百亩示范田。田间植株整齐健壮,株型紧凑,穗大粒饱,充分展现了其高产、优质、抗逆的品种优势和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潜力,得到了专家和种植户的一致认可。
“嘉禾优5号拥有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适于密植、产量较高,其稻米品质拥有籼米的外观、粳米的品质,尤其以优良的适口性著称。”钱前院士介绍道。除了产量和食味方面的优势,嘉禾优5号还表现出突出的抗逆性。近年来,高温天气频发导致很多水稻品种结实率显著下降,但该品种因拥有籼稻的“血统”,受高温影响相对较小。同时,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种康院士团队合作,该品系还导入了耐低温基因,使其在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表现,真正实现了“既耐高温又耐低温”。
钱前院士表示:“希望嘉禾优5号能为信阳大米乃至河南稻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优质籼粳水稻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会上,种康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王丹英研究员、固始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申培林,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所长扶定研究员分别围绕“水稻耐寒模块挖掘与分子设计育种”“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与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等内容作专题报告。
钱前院士团队重点围绕高产优质超级稻“嘉禾优5号”在河南固始进行生产、示范与推广,并与种业企业、地方粮油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合作,通过建立综合示范区,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集成超级稻绿色优质丰产增效模式。积极探索水稻产业延链增值、绿色发展和品牌培育,提高了稻米加工业质量效益和产品竞争力。项目实施为进一步提高优质水稻生产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稻作效益,增加稻农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下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将继续深化技术集成创新,完善推广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介绍,嘉禾优5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为主导选育的籼粳型杂交水稻品种,米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该品种在2019年和2021年分别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190151、国审稻20210396),2022年被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热、养分利用效率高、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高抗稻曲病等主要病害,穗大、穗层整齐、落黄熟相好等特点,能有效协调高产、优质和耐逆性,区域试验比对照“晶两优534”增产7.6%,2023年以来多点试种平均亩产超7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771.8 公斤。